欢迎浏览陕西原动力信息技术研究院官方网站!

设为首页| 加入收藏| 关于我们

陕西原动力信息技术研究院

咨询热线 400-880-9601

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

依托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、无线通信与雷达湖北省重点实验室、信息与通信工程一级学科及博士后流动站,无线移动通信实验室项目团队在智慧城市、物联网/传感网、地理信息服务、Web服务、无线通信及网络、嵌入式系统等方面具有良好研发基础、软硬件开发能力和工程实施经验。

1.主要研究方向

(1)无线通信技术:软件无线电、MIMO、OFDM、水声通信。

(2)无线自组织网络:传感器网络、卫星组网、飞行器网络、机器人协同。

(3)物联网:移动物联网信息服务、物联网的设备管理、异质网络互连、信息传输、行业应用。

(4)信号处理:超分辨率图像重建、实时信息处理、微弱信号检测处理。

(5)智能系统/嵌入式系统:ARM、DSP系统设计与开发;RFID应用、FPGA开发;Android、WinCE应用;智能电网:分布式电源并网控制、EPS(应急电源系统)。

2.在研项目

(1)国家973“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”课题6

(2)国家973子课题“空天地大规模多功能异质传感器自适应研究”

(3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水下声通信传感器网络多速率传输模型及技术”

(4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压缩感知框架下多视光学遥感影像的研究”

(5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基于行为识别的车载传感器网络路况的研究”

(6)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复杂网络在词语语义相关性度量中的应用 ”

(7)物联网对承载网的影响关键技术研究

(8)容延容断网络(DTN)协议设计、仿真与实现

(9)制造业中间产品快速查询定位系统

(10)低压并网光伏发电逆变器系统研制

(11)IMS监测报警管理系统

(12)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

(13)龙岗气田安全事故应急响应支持系统

(14)基于ACN协议网路灯光控制

3、科研成果

传感器网络节点(下图)

水声与射频信道传感器网络网关(下图)

传感器网络监控管理系统(下图)

变压器变形参数测试仪(下图)

EPS系统 (下图)

移动物联网终端信息获取与服务(下图)

4.产业化情况

(1)环境监测传感器网络已进行典型应用;

(2)移动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完成关键部分开发;

(3)制造业中间产品快速查询定位系统已完成样机研制,即将应用;

(4)低压并网光伏发电逆变器系统处于第二代样机研发中;

(5)IMS监测报警管理系统已经进入产品应用;

(6)电力变压器变形参数测试仪已经进行了产业化;

(7)智能消防应急照明疏散指示系统正在进行试点应用。

5.学术带头人及队伍

(1)学术带头人

李德识,教授/博导,男,1968 年8 月出生,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,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教授、博士导师,中国电子学会物联网专家委员会委员。2006 年-2007 年在美国UC Davis 网络实验室进行访问研究,2001 年12 月至2004年8 月,在武汉大学空间物理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,2001 年获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博士学位。主要研究方向:无线通信技术、传感器网络、智能系统、SOC 软硬件协同设计。先后主持科研课题10 余项,其中国家973 课题1 项,国家863 课题2 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 项;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国家863 课题及省部级项目十余项。主持了“环境监测传感器网络”、“通信通道测试系统”、等十余项产品的研制开发。在项目组织、网络规划、系统集成与开发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。近期,担任了国家973 项目“空天地一体化对地观测传感网的理论与方法”第六课题负责人,主持国家863 项目“水下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互连技术”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“水下声通信传感器网络多速率传输模型及技术研究”等项目的研究。与美国UC Davis、ULL、佛罗里达大学、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等相关实验室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。近年来,在相关领域发表学术论文50 余篇,申请发明专利7 项,实用新型专利1 项。担任多个国际、国内期刊的审稿人。

(2)主要骨干

陈能成,男,1974年生,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博士后,武汉大学博士、教授、博士生导师,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团队成员。1997年、2000年、2003年分别获工学学士(大地测量专业)、硕士(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)和博士(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)学位。长期从事分布式地球空间信息服务的理论研究、软件开发与工程应用。主要研究领域为智慧城市、传感网和网络地理信息系统与服务。主持国家973课题、863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,参与美国宇航局传感网(NASA Sensor Web)与开放地理信息联盟第5季(OGC OWS-5)等项目20余项。主要成绩包含:(1)提出分布式超地图对象模型,研制网络地理信息共享平台GeoSurf,成为“天地图”基础软件,建立了互联网南极地理信息系统等100多个系统,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;(2)提出数据和模型双向耦合方法,研制了传感网时空信息服务平台GeoSensor;(3)提出传感网资源耦合模型,研制建模软件SensorModel,应用于全球第一个卫星传感网,获2008年美国R&D Top 100 国际创新奖。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理信息科学、摄影测量和传感器国际顶级刊物,出版独著1部,发表论文95篇,其中SCI 19篇 (第一作者11篇)、EI 52篇;获省部级一等及国家奖3项。

江昊,博士,教授。2004年于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获博士学位,2006年获副教授职称。2004年-2005年为法国LIMOS国家实验室博士后,2007年法国B.Pascal大学访问学者,2008年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访问学者。2010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。

卜方玲,女,博士,副教授,硕士生导师。1967年7月出生,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。2006年10月至2007年12月在德国亚琛工业大学信息技术研究所做访问学者。2005年武汉大学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博士研究生毕业,获工学博士学位。2000年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,获工学硕士学位。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无线电信息工程系无线电电子学专业,获理学学士学位。目前主要从事无线通信技术、轨道卫星通信的研究。

何楚,博士,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。IEEE会员,中国通信学会会员。2007至2008年芬兰奥卢大学机器视觉组访问学者。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与分析领域的研究工作,先后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“基于学习模式的图像场景分类和目标识别统一模型研究”等项目4项,以主要成员身份参与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、国家973、国家863一般项目和重大专项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项目。获2012年湖北省科学技术奖励自然科学三等奖(排名2),2012年武汉大学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(排名1)。曾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完成了武汉大学与广东东莞巨龙公司的“医学图像归档与通信系统(PACS)”研制与开发。该系统被列入星火计划,并通过广东省科技厅和卫生厅鉴定,得到广泛商业应用,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。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口头报告和论文近50篇,授权发明专利2项,实用新型专利1项,软件著作权2项。

孙涛,博士,副教授。2003 年获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,同年留校工作于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,任讲师。2005年至2008 年于测绘遥感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工作,2006年任副教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多传感器数据处理、遥感影像处理。近年来,先后主持973子课题1项,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,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,参与国家自然基金项目、国家863项目、博士后基金项目等10余项,发表文章10余篇。

陈健,男,讲师,博士在读。2002年获武汉大学自动化仪表及装置专业硕士学位。长期从事无线传感网络技术的研究,以及DSP、嵌入式的开发工作。近年来,主持973子课题1项,主持中国电力研究院资助项目“阻抗扫频法变压器参数测试仪的研究”等横向项目4项,参与国家863计划项目“传感器网络及在海洋监测中的应用关键技术研究”、“水下自组织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其互连技术”,武汉市科技攻关计划“基于传感器网络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及系统开发”,以及多个基金项目的研究与开发。

曾园园,博士,女,讲师。主要研究方向为:无线传感器网络,无线自组网。2002年6月获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学士学位, 2007年6月获武汉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学位。2007年7月至2008年7月任上海财经大学信息学院讲师。2008-2010年武汉大学电气工程流动站。曾担任香港城市大学研究助理,以及担任爱尔兰国立科克大学研究员。主持国家自然基金、江苏省自然基金、武汉大学自主研发项目各一项,参加973、863、自然基金等研究项目4项。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,担任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和评审专家。

(3)研究生队伍

实验室现有博士后 3名,博士研究生18名,硕士研究生45名。每年指导大学生科研小组3-5个,指导的学生曾获得SUN竞赛全国第一名、“挑战杯”银奖、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一等奖、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二等奖。

6.发展思路和计划

在无线通信网络、移动物联网、嵌入式系统、SOC设计、智能信息处理等领域持续开展新技术、新产品的研发,加强产学研合作,促进技术成果的产业化及广泛应用,尤其在典型行业的产品产业化开发与应用。

联系我们

网站名称:陕西原动力信息技术研究院

联 系 人:李老师

固定电话:400-880-9601

电子邮箱:2232824121@qq.com

详细地址:西安市高新区丈八五路10号

邮政编码:710061